冷战
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美苏争霸,在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后,美国政府陷入的极大恐慌,在时代的焦虑之下,美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建立DARPA(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)。
背后的技术支撑
DARPA的一个目标就是希望,即使美国遭受了苏联的打击,美国的军事系统也不会因此瘫痪,但是,从当时的情况来看,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,因为当时的通信系统都是需要连接到一些中心交换点,如果这些中心交换点受到打击,那么整个通信网络就会被切分为几个独立的孤岛,显然DARPA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传统的中心化方式行不通,那还有什么方案可行呢?去中心化?怎么个去中心化法?对于当时承接这个任务的兰德公司,也是极为头疼的一件事情。
保罗-巴朗,一位受雇于兰德公司的技术工程师,提出了分布式通信的的概念,通信中各节点都可以相互连接,没有中央节点控制,如果某节点故障,其它节点依旧可以互相通信;并且保罗还发表了一篇《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》文章,随后看来,这奠定了互联网通信架构。
无心插柳
冷战之中,谁能料想到焦虑之下的一个决定,会渐渐推动互联网的发展。
冷战还未结束,互联网趋势已然有了星星之火。
今天视角
站在2018的视角,我们能够在网上订餐、打车、看电影、聊天、游戏,这一切的一切,对当时的人们来说,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思考
如果没有冷战,那么会不会有互联网?
原始社会,人们为了提高生存能力,会形成部落,一个部落就像一个互联网,部落里每一个人就像一台计算机,人与人之间的分工、合作就需要交流(通信),所以产生了语言、文字这些沟通方式;而计算机之间需要通信,于是有了网络、有了互联网。
个人认为,如果没有冷战,互联网一样会发展,只是可能走的路径会不一样,因为当时银行、金融、学校等一些场景也会用到计算机,也会遇到计算机之间通信的问题,通信问题的解决,不管以何种方案,都会被提上日程。所以互联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这种技术,而冷战只不过是更早更迫切的遇到了这个问题,对于日后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运动,冷战并非是决定性力量,算是一个催化剂。